" /> " />
蘆薈,生命力頑強,不僅容易種,還非常容易養(yǎng)。因此許多人選擇在家里種植蘆薈,但其實,正因為蘆薈是熱帶植物,耐旱而不耐水,所以澆水一定要控制好節(jié)奏,否則可能導致爛根現象。那養(yǎng)蘆薈多久澆一次呢?具體知識介紹如下!
本文目錄
1、養(yǎng)蘆薈多久澆一次水?
2、給蘆薈澆水要注意什么?
3、蘆薈種植要注意什么?
4、遇到蘆薈炭疽病怎么辦?
雖然澆水不當容易引起蘆薈出現爛根,但植株爛根的原因并不單一。如果蘆薈的養(yǎng)護管理環(huán)境長期濕度較高,即便正常澆水,也可能導致植株出現爛根現象的。不過,不論怎樣,水分過多、濕度過大往往是造成蘆薈出現爛根現象的直接原因。
所以,對于盆栽蘆薈而言,澆水是一項非常有必要的養(yǎng)護手段,畢竟植株需要水分才能維持生長活動。但澆水也要有把握好度,也就是說蘆薈并不需要經常澆水的。畢竟這種植物比較耐旱,其莖葉中往往儲存著大量的水分,即便是受旱時,也可以通過消耗莖葉中儲存的水分來維持生長行為。
反之,如果經常澆水的話,那么必然會增加盆內積水或盆土過于潮濕的概率,從而也就增加了出現爛根的風險。所以,蘆薈的澆水并不需要經常澆,而是要根據盆土的干濕狀態(tài)及空氣濕度來酌情考慮。
春秋兩季是蘆薈的生長季,由于植株要保持正常的生長需要消耗一定的水分,所以需要伺機進行補水,而且相比之下,春秋生長季澆水應比其他季節(jié)多一些。但夏冬季節(jié)應當嚴格控水,以保持盆土偏干為宜。如果空氣比較干燥,可以適當噴水以保濕和降溫。冬季控水的目的是提高盆栽的御寒能力,確保植株能安全越冬。
1、避免頭重腳輕,蘆薈在生長期間,底部會長出許多的小芽,許多的花友為了繁殖蘆薈會將小芽掰下,但這樣會造成根基不穩(wěn)定。正確的做法是:不要急于將小芽掰下,任其生長,待根基穩(wěn)定后分栽。
2、加強通風,蘆薈很少染上病蟲害,但在悶熱天氣,濕度過大,鄂絨風不當,葉片上會出現褐色的斑點。另外施肥時,肥料接觸葉片也會造成葉片灼傷。
3、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能生長,需要注意的是,初植的蘆薈不宜曬太陽,是只在早上見見陽光,過10天后再逐漸增加光照。家庭盆栽,春、秋季節(jié)放在陽臺或室外窗臺上接受陽光直射則生長健壯;夏季移至通風良好的半陰處;冬季放室內光照充足的地方,室溫不低于10℃為宜。
蘆薈要求全年接受充分的陽光。在春季移出室外,擺在南面的陽臺上,或置于南窗的窗臺上,但要避免雨淋。蘆薈雖然不喜過濕,但在生長期間,特別是強光照射下,需要充足的水分。若要促進植株向四周伸展,可以把中心部生長過密的葉子均勻地切去一些,這樣做也不使植株在強光照射下,由于葉子的密度過大而出現霉爛。
主要為害葉片,莖部也可受害。初期葉上產生黑褐色小病斑,圓形或近圓形,直徑3-6毫米,黑褐色,并很快擴展成大斑,中部下陷,邊緣略隆起,上散生小黑點。多發(fā)生于老齡及有傷口的葉片上,可導致葉片折彎、干縮,影響生長。
病原為膠胞炭疽菌(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rz.),屬半知菌亞門,腔孢綱,黑盤孢目,黑盤孢科,炭疽菌屬真菌,為膠孢炭疽菌。分生孢子盤具周生剛毛,剛毛深褐色,具1-2個分隔,直或稍彎,長40-160μm,分生孢子長橢圓形,單胞,無色,內含1-2個油球,大小8.4-16.8μm×3.5-4.2μm。
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組織內越冬,發(fā)育適溫為21-28℃,高溫高濕、園圃郁蔽有利發(fā)病;盆土過濕,園圃疏于清溝排漬或偏施過施氮肥發(fā)病率增加;日常管理操作及運輸過程中人為造成的機械傷口極易發(fā)病。
1、適當控制氮肥施用,避免淋水過度;過冬溫室內溫度應保證12℃以上。
2、割除病葉并集中深埋;少量病斑可局部切除,隨即在傷口處涂藥保護。
3、病害流行季節(jié)選噴農藥58%瑞毒霉錳鋅500倍液、50%甲基托布津600-800倍液、50%代森錳鋅或25%施寶克600倍液等3-5次,間隔7-10天。
總結:蘆薈盆里最好不要長期積水,土壤的濕度過高會導致根部缺氧而腐爛枯死。平時只要一周澆水一次就可以了,冬季更要控制澆水量,否則蘆薈易爛根。
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,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——促進腸胃蠕動,增強消化能力 。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?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?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