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眾健康網(wǎng),分享健康養(yǎng)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

首頁 > 健康 > 中醫(yī)理論 > 孕婦要小心哪些中藥?小兒喝中藥要注意什么?[圖]

孕婦要小心哪些中藥?小兒喝中藥要注意什么?[圖]

大眾健康網(wǎng) 2018-10-26 10:12 孕婦中藥解毒止痛

孕婦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群體,相信很多人應(yīng)該都知道,生活中的中藥種類有很多,那你們知道孕婦是不能喝什么中藥的呢?對于年齡很小的孩子來說,在喝中藥的時候有哪些事項是需要注意的呢?我們一起來看看孕婦要小心的中藥及兒童喝中藥的注意事項。

孕婦要小心哪些中藥?小兒喝中藥要注意什么?(1)

1、孕婦要小心的中藥

1.理血類:凡是具有活血化瘀、理血通絡(luò)、止血等功能的中成藥,如七厘散、小金丹、虎杖片、腦血栓寧、云南白藥、三七片等,孕婦應(yīng)慎用。

2.清熱類:具有清熱解毒、瀉火、燥濕等功效的中成藥,如六神丸在懷孕早期服用可引發(fā)胎兒畸形,孕后期服用則容易導(dǎo)致兒童智力低下等;含有牛黃等成分的中成藥,如牛黃解毒片、敗毒膏、消炎解毒丸等,容易引起孕婦流產(chǎn)。

3.祛風(fēng)濕痹痛類:以祛風(fēng)、散寒、除濕止痛為主要功效的中成藥,如虎骨木瓜丸,由于其中的牛膝具有活血作用,川烏藥性辛熱,因此容易引起胎兒發(fā)育障礙。類似的中成藥,還有大小活絡(luò)丸、天麻丸、虎骨追風(fēng)酒、華佗再造丸、傷濕去痛膏等??顾ㄔ僭焱柚械拇簏S具有攻下作用,水蛭則能破血,因此孕婦應(yīng)禁用。

4.瀉下類:有潤腸通便等作用的中成藥,如十棗丸、舟車丸、麻仁丸、潤腸丸等,有損胎氣,容易引起孕婦流產(chǎn)。

5.消導(dǎo)類:有消食導(dǎo)滯、消痞化積作用的中成藥,如檳榔四消丸、九制大黃丸、清胃中和丸、香砂養(yǎng)胃丸、大山楂丸等,都具有活血、行氣、攻下之效,孕婦應(yīng)慎用。

6.理氣類:具有疏暢氣機、降氣行氣之功效的中成藥,如木香順氣丸、氣滯胃痛沖劑、開胸順氣丸、十香止痛丸等,因下氣破氣、行氣解郁力強而成為孕婦應(yīng)慎用。

7.開竅類:具有開竅醒腦功效的中成藥,如冠心蘇合丸、蘇冰滴丸、安宮牛黃丸、行軍散等,因含有麝香,孕婦用之易致墮胎。

8.驅(qū)蟲類:具有驅(qū)蟲、消積、止痛功能,能夠驅(qū)除腸道寄生蟲的中成藥,如囊蟲丸、驅(qū)蟲片、化蟲丸等,孕婦也不宜服用。

9.祛濕類:凡是治療水腫、泄瀉、痰飲、黃疸、淋濁、濕滯的中成藥,如利膽排石片、膽石通、結(jié)石通等,因具有化濕利水、通淋泄?jié)峁π?,孕婦都不宜服用。

10.斂瘡類:以解毒消腫、生機斂瘡為主要功能的中成藥,如祛腐生機散、瘡瘍膏等,都含有活血通經(jīng)之品,而百靈膏、消核膏、百降丹中含劇毒藥較多,這類中成藥容易導(dǎo)致孕婦流產(chǎn),因此孕婦應(yīng)禁用。

2、小兒喝中藥要注意

1、小兒喝中藥要注意優(yōu)先選用小兒專用藥

臨床上,供兒童使用的專用中藥不多,在有條件的情況下,一般提倡家長優(yōu)先選用小兒專用中藥。

說明:專供小兒服用的中藥,大多在藥名中有“小兒”、“娃娃”或“兒童”等字樣,以與成年人藥相區(qū)別。例如,小兒消食片、小兒感冒沖劑、健兒清解液、小兒化痰丸、兒童清肺丸等。有些是在包裝上畫小兒肖像或直接注明小兒用藥,可供家長選用時參考。

2、小兒喝中藥要注意煎藥量

1歲以下的寶寶,每天服用的中藥最好不要超過20毫升,并且服用時不計次數(shù),以頻服為主,一天只要大致均勻地把藥喝完即可;1~3歲的寶寶可煎至約40毫升,分3次服用;3~6歲的小家伙兒相對就聽話一點了,可將中藥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;到了6歲以后家長就省心多了,分兩次服用即可。

3、小兒喝中藥要注意加糖分熱證寒證

中藥加糖也是有竅門的,有小便黃、面赤、身熱、便秘等癥狀的患兒多為熱證,藥物中最好不加糖。由于紅糖味甘易生濕,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膩的濕熱患兒更不能加。患有寒證疾病的患兒藥物中可加適量紅糖,但白糖性寒,服之易加重病情,也不要加。

4、小兒喝中藥要注意盡量使用成分明確的中藥

現(xiàn)在上市的中藥,其藥品說明書大多列出了藥物的所有成分,基本沒有毒副作用明顯的中藥成分。但是,有一些以前批準(zhǔn)的中西藥混合的藥物,沒有明確標(biāo)出所有的藥物成分。若同時使用含有相似成分的中藥和西藥,可能導(dǎo)致不良反應(yīng)發(fā)生。因此,兒童應(yīng)盡量使用成分明確的中藥。

5、小兒喝中藥要注意選安全無毒的品種

一般中草藥中含有鞣質(zhì)、生物堿等復(fù)雜化學(xué)成分,而肝功能發(fā)育尚未完全的嬰幼兒服用后,很有可能加重肝臟負擔(dān),損害肝功能。嬰幼兒宜選用低毒或藥食兩用等中藥。

3、中醫(yī)減肥的方法

一、和胃消脂法

形體肥胖,大多由于甘肥太過,油脂粘膩先壅于胃,往往脘腹飽脹,噯腐吞酸,口味穢濁,舌苔膩。及早運用山楂、大麥芽、萊菔子等藥以和胃助消化,甚為應(yīng)手。

本草書對這些藥早已有消除脂垢的記載。傳統(tǒng)有焦三仙、保和丸等方,尤以中醫(yī)兒科作為常用藥物。

市售之山楂果、山楂糕、山楂包香甜可口,可隨身攜帶,服用方便。鮮萊菔生吃、炒吃均甚清口,可算是降脂減肥最簡便的食物療法。

二、活血行瘀法

肥胖之人,血液中脂肪過多,容易引起動脈硬化,特別是心、腦血管病變多由此產(chǎn)生?;钛叙龅乃幬飳U張冠狀動脈,增加血流量,降低血脂,以及防止斑塊形成和促進其消退均有作用。

肥胖而見有瘀血阻滯,婦女經(jīng)閉不行,或見舌質(zhì)有青紫瘀點者,采用活血行瘀法,不但降脂減肥,同時又能治病,真是兩全其美。

常用的活血行瘀降脂藥物:如當(dāng)歸、川芎即古方佛手散,善于活血調(diào)經(jīng)止痛,為首選之品。丹參一味,功同四物(湯),為治心腦血管病的常用藥。

赤芍藥、雞血藤能活血舒筋,對瘀阻經(jīng)絡(luò)者多適用之。三七、蒲黃善于活血止痛,對瘀阻刺痛者每多選用。市售之丹參包、復(fù)方丹參包、冠心1號方、冠心2號方等都有活血行瘀降脂的功效。

三、寬胸化痰法

中醫(yī)文獻有“肥人多痰”的論點,這種痰顯然是指肥胖之痰濁,也就是脂肪過多。

臨床所見肥胖之人,動則氣短、胸悶,甚則頭暈、嘔吐、惡心,舌苔滑膩。有的人痰火重,性情急躁,易于發(fā)脾氣、惱怒,以致血壓高,頭脹腦鳴而痛,睡眠不安,舌苔黃膩,大便干結(jié)。

多發(fā)心、腦血管病變。遇上這些病證,選用寬胸化痰法最為合適。

常用藥物如:瓜蔞,古稱栝樓,為寬胸化痰主要藥,市售之瓜蔞包即用此一味制成,可降血脂,尤善治冠心病。

瓜蔞仁還有潤腸作用,對痰火內(nèi)結(jié),大便不暢者尤適用之。薤白即小蒜,臨床常與瓜蔞配合同用,即漢代名醫(yī)張仲景用治胸痹心痛的栝樓薤白湯,千百年來沿用不替。

枳實、枳殼俱能寬胸化痰,配陳皮、半夏即為溫膽湯法,常用治肥胖痰濕重,驚悸、失眠等癥。半夏能化痰和胃止嘔,與陳皮配合,為二陳湯的主藥。

傳統(tǒng)作為化痰濕的主要方劑。臨床通治各種痰證,不論嘔吐痰涎,或是咳嗽痰多、眩暈、驚悸等癥每多用之。查閱方書,實由溫膽湯蛻化而來。陳皮即橘皮,氣味芳香,既可和中理氣,又能化痰降脂。市售之陳皮梅、橙皮條等,確甚可口,亦為食療降脂之佳品。

四、疏肝利膽法

膽汁能消化脂肪?;几窝?、膽囊炎、肝膽結(jié)石的人,膽汁分泌不足,往往不喜歡吃油膩肉食,如果不小心,誤食會引起發(fā)病。

疏肝利膽法對肝膽病是不可少的,尤其是脂肪肝患者,本人常用此法取得良好效果。

疏肝利膽的常用藥物如:茵陳,是中醫(yī)治療黃疸的專用藥,有很好的利膽作用。莪術(shù)、姜黃、郁金三味藥為同科藥物,均能疏肝、利膽、降脂,常與茵陳配合同用。

市售之白金丸由郁金、明礬二味制成,為疏肝利膽、降脂化痰濁的中成藥,并有化結(jié)石之功。

柴胡疏肝散(柴胡、枳殼、芍藥、甘草、香附、陳皮)可作為常用成方,隨癥加減。決明子能清肝明目,平時泡茶常飲之,有瀉肝火降血脂功效。

五、利尿滲濕法

中醫(yī)學(xué)認為:濕盛生痰,水濕代謝失常易與血液相混,清濁不分,血脂升高。采用利尿滲濕法降脂減肥是一種最平穩(wěn)的方法。

有一病人患肥胖型高血壓,囑其天天吃冬瓜粥,一日三餐不要間斷。本草文獻云:冬瓜有利水作用,并有'瘦人忌'的記載。該患者吃冬瓜粥以后,每天小便增多,日5-6次。

一個月以后,體重減輕5千克,血壓也平穩(wěn),感到很高興。冬瓜子與冬瓜皮俱可煎湯常服。正好廢物利用。

澤瀉為利尿滲濕的常用藥,近人研究也有降脂作用。茶樹根、玉米須都有利尿之功,俱可作降脂藥用。

六、瀉下通便法

肥胖之人,體質(zhì)大多強壯結(jié)實,如有大便秘結(jié)者,須用瀉下通便法以排脂垢邪濁。常用藥物為:大黃是一味瀉下通便的主要藥,降脂減肥之功甚速。

虎杖一藥既可瀉下,又能行瘀,僅次于大黃。何首烏能養(yǎng)血潤腸,肥胖之人而兼血虛腸燥大便秘結(jié)者,可常服之。市售之首烏包即此一藥制成,不但能降血脂,還能烏須黑發(fā),亦有抗老防衰之功。

市上所售的一些減肥茶,配方中就以瀉下通便藥為主組成。肥胖人服用之后,會引起劇烈猛瀉,體重隨即減輕。其它各種減肥茶一類的配制大多數(shù)是有瀉下藥的。古方指迷茯苓丸(枳實、半夏、茯苓、芒硝)能緩下痰濁,治肥人指麻證,近人用于肥胖人高血壓患者手指發(fā)麻,確實有良好的效果。

最新文章

  • 運動
  • 膳食
  • 醫(yī)學(xué)
  • 美容
  • 心理
  • 人群
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