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眾健康網(wǎng),分享健康養(yǎng)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

首頁 > 健康 > 健康養(yǎng)生 > 導致嘴唇干裂的原因有哪些?冬季如何預防嘴唇干裂?[圖]

導致嘴唇干裂的原因有哪些?冬季如何預防嘴唇干裂?[圖]

大眾健康網(wǎng) 2019-11-27 19:58 嘴唇嘴巴護唇

很多人在冬天的時候嘴巴會很干燥,除了和空氣的原因有關和一些生活習慣都有關系,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導致嘴巴干裂,平時要都注意喝水,保證身體的水分,滋潤唇部,避免嘴唇干裂,那么導致嘴唇干裂的原因有哪些?冬季如何預防嘴唇干裂?

導致嘴唇干裂的原因有哪些?冬季如何預防嘴唇干裂?(1)

1、導致嘴唇干裂的原因

1、天天抹口紅

口唇的外形,在美學上僅次于眼睛。嘴唇本身并不具備曲線美,但是布滿了美的情感,在女性的包里都是備著一根口紅,每天涂抹口紅無數(shù)次。

長期涂口紅會影響全身健康,口紅中的羊毛脂和蠟質都有較強的吸附性,會將空氣中的塵埃、細菌以及一些重金屬離子等懸浮物吸附在口唇黏膜上,女性在喝水和吃東西時便將上面附著的有害物質帶入口中,危害健康。

建議女性在吃東西前將口紅擦掉。長期涂抹口紅會使嘴唇更加干燥,所以建議愛美的女性一星期最好一兩天不化妝,讓嘴唇肌膚休息。

2、舔嘴唇

許多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,嘴唇處于干燥的狀態(tài)時,就會舔嘴唇或用唾液濕潤嘴唇,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嘴唇暫時濕潤,殊不知這種習慣對唇周皮膚是有害的。

用舌頭舔嘴唇嚴重時會造成唇角發(fā)炎或刺激性皮炎,這都是唾液惹的禍。舔嘴唇不僅不會濕潤嘴唇,反而會加速唇部的水分蒸發(fā),使雙唇更加干燥。

3、用手撕嘴唇的死皮

嘴唇干裂得嚴重時,會有唇皮翹起來,這時千萬不要用手去撕,這樣很容易撕裂嘴唇,導致疼痛和流血,經(jīng)常反復刺激嘴唇會使嘴唇感染。可用小剪減掉唇上翹起的死皮,也可用堅持用蜂蜜涂抹嘴唇幾天,直至嘴唇干裂情況改善。

4、使用劣質唇膏

冬季到,各大商場網(wǎng)店所銷售的唇膏也是五花八門,功效也多種多樣,如保濕、高效防護,味道有檸檬、蘋果、草莓等,但有的包裝和印刷都顯得非常粗糙,千萬不要被天花亂墜的廣告和打折促銷所吸引,還是去正規(guī)的專柜去買。

一些劣質的唇膏,大多添加了香精、色素等物質,很容易引起過敏,所以要謹慎購買,建議購買無香型的唇膏。劣質的唇膏表面大多不太規(guī)則,細看有微小的膨脹、膏體出汗等現(xiàn)象,如果不仔細辨別,買到的唇膏不僅起不到護唇的作用,反而會傷害雙唇。

當然,解決造成的根本原因才能解決嘴唇干燥問題,補充維生素和水分才是最有效的方法。在日常飲食中注意不挑食不偏食,多攝入新鮮的蔬菜水果;補充充足的水分,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,水杯放在眼前,時刻提醒自己喝水;當然配合護唇膏的使用才能更快更有效地改善嘴唇干裂的問題。

2、預防嘴唇干裂的方法

1、多喝水。平時要多喝水,補充水分,避免因缺水而導致嘴唇干裂。

2、補充維生素E。注意補充維生素E,也能夠有效預防嘴唇干裂問題。

3、涂蜂蜜。將蜂蜜輕輕涂在嘴唇上,并按摩至吸收,能夠預防嘴唇干裂。

4、涂保濕潤唇膏。平時注意涂潤唇膏,保護嘴唇,是預防嘴唇干裂有效的方法。

3、嘴唇干裂吃什么好

1、銀耳燉冰糖

食材:銀耳50克、紅棗10

制法:把銀耳、紅棗加入冰糖燉煮10分鐘,每天分3次飲用。

功效:銀耳具有補脾開胃、益氣清腸、安眠健胃、補腦、養(yǎng)陰清熱、潤燥之功,紅棗有補虛益氣、養(yǎng)血安神、健脾和胃等功效,對于秋冬季治療嘴唇干裂有很好的療效。

2、二冬湯

食材:天門冬15g、麥冬15g,白糖10g

制法:將天門冬15克、麥冬15克(均為一次用量),再加上10克白砂糖,放在一起用熱開水300毫升加蓋泡10~15分鐘后飲用。成年人一次飲完,兒童飲用量減半,均為一天一次,連續(xù)服用3~5天可以有良好作用。

功效:天門冬可以滋陰,潤燥,清肺,降火;麥冬可以養(yǎng)陰生津,潤肺清心。用于肺燥干咳,陰虛癆嗽,喉痹咽痛,津傷口渴,內(nèi)熱消渴,心煩失眠,腸燥便秘。對于口唇干裂有很好的效果。

3、養(yǎng)陰潤燥茶

食材:胖大海2枚,北沙參3克,桔梗3克,烏梅3克,大棗3枚

做法:將上藥放入保溫杯中,用沸水沖泡,浸泡1小時,可加冰糖少許調味。

功效:具有滋陰潤燥、生津止渴的功效。適用于干燥所致的口唇干燥、咽喉干痛等癥狀者。

4、百合二冬膏

食材:百合、天冬、麥冬各250克

做法:將上3味藥洗凈,加水文火煎煮2小時,過濾取汁,濃縮成膏。每100克清膏中加煉蜜50克混勻。每日早、晚各用白開水調服15克。

功效:具有養(yǎng)陰清肺、潤燥止渴之功。主治燥咳痰少、咽喉干痛、口唇干裂等癥。

最新文章

  • 運動
  • 膳食
  • 醫(yī)學
  • 美容
  • 心理
  • 人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