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是真菌茯苓的菌核部分,因此其即是一種菌類的名稱,也是一種中藥材的名稱,茯苓是中醫(yī)里面十分常見的中藥材,其應(yīng)用非常廣泛,既可以用來治療頭暈心悸、咳嗽痰多、脾虛、失眠等常見疾病,也可以用來治療胃癌、肝癌、子宮肌瘤、宮頸癌等重大疾病,那么茯苓除了藥用之外,還有哪些食用方法呢?
茯苓一般選擇煎服,常用量為10-15g。常配伍其他中藥有利水滲濕,健脾,寧心的作用?!侗静萁?jīng)集注》:"馬藺為之使。惡白斂。畏牡蒙、地榆、雄黃、秦艽、龜甲。"《藥性論》:"忌米醋。"
取茯苓粉、面粉各等份,加白糖和水調(diào)成糊狀,煎成餅。每日6g左右,可治療心肌、失眠、食少、便溏等癥狀。
取茯苓30g、肌肉60g,加適量調(diào)味品做成陷,用面皮包餡。可治療老年體弱,吞咽無力、反胃、呃逆等癥狀。茯苓湯取茯苓12g、柏樹16g,研為粗末,水煎去渣取汁,飯前飲用。可治療小便不利,脾虛水腫等癥狀。
取茯苓25g,陳皮5g,水煎,飲服時,加入姜汁10滴左右有健脾和胃之功效。
取荷葉1張,茯苓50g,粳米100g。先將荷葉煎湯后去渣,再加入茯苓、梗米煮成粥,早晚各一次。對暑熱所致的腦脹、胸悶、小便黃、濕熱泄痢有較好的療效。
1、《藥征》記載: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,旁治頭眩煩躁。
2、《傷寒明理論》記載:茯苓滲水緩脾。
3、《本經(jīng)》記載:茯苓主胸脅逆氣,憂恚驚邪恐悸,心下結(jié)痛,寒熱煩滿,咳逆,口焦舌干,利小便。
4、茯苓治子宮肌瘤:茯苓、桂枝、當(dāng)歸、牡丹皮各180克,桃仁、赤芍、海藻、牡蠣、鱉甲各120克,紅花75克,三棱、莪術(shù)、乳香、沒藥各60克 共研細(xì)末,煉蜜和為桂枝茯苓丸,丸重9克,每服1丸,日3次,溫開水送,持續(xù)服藥1年,能使月經(jīng)正常,肌瘤消失。
5、茯苓治心神失養(yǎng):茯苓9克,酸棗仁15克,知母6克,川芎4.5克,甘草3克 水煎服,為酸棗仁湯。亦宜于虛煩不眠、心悸眩暈等癥。
6、《儒門事親》記載:茯苓治小便多、滑數(shù)不禁:白茯苓(去黑皮)、干山藥(去皮,白礬水內(nèi)湛過,慢火焙干)。上二味,各等分,為細(xì)末。稀米飲調(diào)服之。
7、茯苓用于痰飲咳嗽,痰濕入絡(luò),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,又具健脾作用,對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停聚化生痰飲之癥,具有治療作用??捎冒胂?、陳皮同用,也可配桂枝、白術(shù)同用。治痰濕入絡(luò)、肩酸背痛,可配半夏、枳殼同用。
8、《德生堂經(jīng)驗方》記載:茯苓治下虛消渴,上盛下虛,心火炎爍,腎水枯涸,不能交濟(jì)而成渴證:白茯苓一斤,黃連一斤。為末,熬天花粉作糊,丸梧桐子大。每溫湯下五十丸。
9、《本草衍義補(bǔ)遺》記載:茯苓,仲景利小便多用之,此治暴新病之要藥也,若陰虛者,恐未為宜。
10、《局方》威喜丸 記載:茯苓治丈夫元陽虛憊,精氣不固,余瀝常流,小便白濁,夢寐頻泄,及婦人血海久冷,白帶、白漏、白淫,下部常濕,小便如米泔,或無子息(不育):黃蠟四兩,白茯苓四兩(去皮、作塊,用豬苓一分,同于瓷器內(nèi)煮二十余沸,出,日干,不用豬苓)。上以茯苓為末,熔黃蠟為丸,如彈子大??招募?xì)嚼,滿口生津,徐徐咽服,以小便清為度。
11、茯苓治食管癌:茯苓45克,赭石。清半夏、石竹根各30克,蘇梗、橄欖各18克,枳殼15克,橘紅、生姜各9克,硼砂3克 水煎2次,早、晚分服,日1劑,繼續(xù)服用,能使癥門面減輕,進(jìn)食順利,X線復(fù)查癌灶明顯縮小。
12、《抗癌植物及其驗方》記載:茯苓治潰瘍性黑色素瘤:茯苓、雄黃礬石各等分份共研末,麻油調(diào)敷患處,同時內(nèi)服銀花、連翹各50克的水煎液。
13、《仁齋直指方》記載:茯苓治心虛夢泄,或白濁:白茯苓末二錢。米湯調(diào)下,日二服。
14、《補(bǔ)缺肘后方》記載:茯苓治皯:白蜜和茯苓涂上,滿七日。
15、《用藥心法》記載:茯苓,淡能利竅,甘以助陽,除濕之圣藥也。味甘平補(bǔ)陽,益脾逐水,生津?qū)狻?
16、《不知醫(yī)必要》茯苓湯 記載:茯苓治水腫:白水(凈)二錢,茯苓三錢,郁李仁(杵)一錢五分。加生姜汁煎。
17、茯苓治痰飲;茯苓善滲泄水濕,使?jié)駸o所聚,痰無由生,可治痰飲之目眩心悸,配以桂枝、白術(shù)、甘草同用,如苓桂術(shù)甘湯(《金匱要略》);若飲停于味而嘔吐者,多和半夏、生姜合用,如小半夏加茯苓湯(《金匱要略》)。
18、《金匱要略》防己茯苓湯 記載:茯苓治皮水,四肢腫,水氣在皮膚中,四肢聶聶動者:防己三兩,黃耆三兩,桂枝三兩,茯苓六兩,甘草二兩。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
19、《湯液本草》記載:茯苓,伐腎邪,小便多能止之,小便澀能利之,與車前子相似,雖利小便而不走氣。酒浸與光明朱砂同用,能秘真。
20、茯苓治脾虛泄瀉;茯苓能健脾滲濕而止瀉,尤宜于脾虛濕盛泄瀉,可與山藥、白術(shù)、薏苡仁同用,如參苓白術(shù)散(《和劑局》);
21、茯苓治脾虛不化:茯苓、黨參、白術(shù)各60克,神曲、麥芽、山楂、山藥、砂仁、陳皮、肉豆蔻霜各30克,木香、黃連、甘草各22克,共研細(xì)末,水泛為健脾丸,每服9克,日2服,溫開水送。
22、茯苓治肝癌:茯苓、龍葵各45克,白英、半枝蓮各15克,白芍、丹皮各9克,玄參6克 水煎2次分服。能使自覺癥狀逐漸消失,肝縮小到正常范圍。同位素掃描放射區(qū)顯影分布均勻。
23、茯苓用于小便不利,水腫等癥茯苓功能利水滲濕,而藥性平和,利水而不傷正氣,為利水滲濕要藥。凡小便不利、水濕停滯的癥候,不論偏于寒濕,或偏于濕熱,或?qū)儆谄⑻摑窬?,均可配合?yīng)用。如偏于寒濕者,可與桂枝、白術(shù)等配伍;偏于濕熱者,可與豬苓、澤瀉等配伍;屬于脾氣虛者,可與黨參、黃耆、白術(shù)等配伍;屬虛寒者,還可配附子、白術(shù)等同用。
24、《金匱要略》苓桂術(shù)甘湯 記載:茯苓治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目眩:茯苓四兩,桂枝,白術(shù)各三兩,甘草二兩。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小便則利。
25、茯苓治水腫;茯苓味甘而淡,甘則能補(bǔ),淡則能滲,藥性平和,既可祛邪,又可扶正,利水而不傷正氣,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??捎弥魏疅崽搶嵏鞣N水腫。治療水濕內(nèi)停所致之水腫、小便不利,常與澤瀉、豬苓、白術(shù)、桂枝等同用,如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。
26、《證治要訣》記載:茯苓治心汗,別處無汗,獨心孔一片有汗,思慮多則汗亦多,病在用心,宜養(yǎng)心血:以艾湯調(diào)茯苓末服之。
27、茯苓治水濕痰飲:治水濕潴留 茯苓30克,白術(shù)15克,豬苓、大腹皮、木瓜各12克,檳榔、蘇梗、澤瀉、桑白皮、陳皮各9克,人參、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。
28、茯苓用于脾虛泄瀉,帶下茯苓既能健脾,又能滲濕,對于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、帶下,應(yīng)用茯苓有標(biāo)本兼顧之效,常與黨參、白術(shù)、山藥等配伍。有可用為補(bǔ)肺脾,治氣虛之輔佐藥。
29、《金匱要略》茯苓澤瀉湯 記載:茯苓治胃反吐而渴,欲飲水者:茯苓半斤,澤瀉四兩,甘草二兩,桂枝二兩,白術(shù)三兩,生姜四兩。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,溫服八合,日三服。
30、茯苓治脾腎陽虛水腫,可與附子、生姜同用,如真武湯(《傷寒論》);用于水熱互結(jié),陰虛小便不利水腫,與滑石、阿膠、澤瀉合用,如豬苓湯(《傷寒論》)
31、《藥性論》記載:茯苓開胃,止嘔逆,善安心神。主肺痿痰壅。治小兒驚癇,心腹脹滿,婦人熱淋。
32、陶弘景記載:茯苓,白色者補(bǔ),赤色者利。
33、茯苓治胃癌:茯苓、龍葵、半枝蓮各15克,紅參、白術(shù)、黃芪各9克,訶子肉6克,干姜、丁香、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,日1劑。能使面浮足腫、腹脹便溏等癥狀逐漸改善,飲食好轉(zhuǎn)。
34、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茯苓補(bǔ)五勞七傷,安胎,暖腰膝,開心益智,止健忘。
35、《百一選方》 記載:茯苓治飧泄洞利不止:白茯苓-兩,南木香半兩(紙裹炮)。上二味,為細(xì)末,煎紫蘇木瓜湯調(diào)下二錢匕。
36、《別錄》記載:茯苓止消渴,好睡,大腹,淋瀝,膈中痰水,水腫淋結(jié)。開胸腑,調(diào)臟氣,伐腎邪,長陰,益氣力,保神守中。
37、茯苓治癌瘤積毒、肺癌:茯苓、麥冬、川貝各15克,紫河車、熟地、生地、澤瀉、豬苓、紫貝齒、首烏、龍骨各12克,當(dāng)歸、白芍、女貞子、白術(shù)、丁香、神曲、麥芽、山楂、雞內(nèi)金、阿膠(烊兌)、玳瑁末、蘆薈各9克,砂仁、人參各6克,朱砂、琥珀、甘草各3克,牡蠣、禹余糧各30克 水煎服,日1劑。連服1周后,接服下方:半枝蓮、忽木各30克 水煎服,日1劑。連服1周后,又換服上方。如此交流換服,至痰喘、胸痛等基本癥狀緩解,X線復(fù)查陰影消失。
38、茯苓治白血?。很蜍摺⑾矘涓じ?5克,白花丹、白花蛇舌草、馬鞭草、葵樹子各9克 水煎服。能使癥狀獲完全或部分緩解,延長生存期,宜于急性各型。
39、《本草衍義》記載:茯苓、茯神,行水之功多,益心脾不可闕也。
40、茯苓治心悸,失眠;茯苓益心脾而寧心安神。常用治心脾兩虛,氣血不足之心悸,失眠,健忘,多于黃芪、當(dāng)歸、遠(yuǎn)志同用,如歸脾湯(《濟(jì)生方》);若心氣虛,不能藏神,驚恐而不安臥者,常與人參、龍齒、遠(yuǎn)志同用,如安神定志丸(《醫(yī)學(xué)心悟》)。
41、《綱目》茯苓酒 記載:茯苓治頭風(fēng)虛眩,暖腰膝,主五勞七傷: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。
42、《醫(yī)學(xué)啟源》記載:茯苓除濕,利腰臍間血,和中益氣為主。治溺黃或赤而不利。《主治秘訣》云,止瀉,除虛熱,開腠理,生津液。
43、茯苓味甘,善入脾經(jīng),能健脾補(bǔ)中,常配以人參、白術(shù)、甘草,治療脾胃虛弱,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,如四君子湯(《和劑局方》)。
44、王好古記載:茯苓瀉膀胱,益脾胃。治腎積奔豚。
45、茯苓抗癌:臨床常用治療食管癌、胃癌、肝癌、鼻咽癌、舌癌、乳腺癌、膀胱癌、肺癌、潰瘍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屬脾虛濕盛、痰飲內(nèi)停、濕熱壅結(jié)者。
46、《傷寒論》五苓散記載:茯苓治太陽病,發(fā)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:豬苓十八銖(去皮),澤瀉一兩六銖,白術(shù)十八銖,茯苓十八銖,桂枝半兩(去皮)。上五味,搗為散。以白飲和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47、《原病式》茯苓湯 記載:茯苓治濕瀉:白術(shù)一兩,茯苓(去皮)七錢半。上細(xì)切,水煎一兩,食前服。
48、茯苓治宮頸癌:茯苓、半枝蓮、蜀羊泉各30克,山藥、生地各15克,知母、黃柏、澤瀉各9克,牡丹皮6克,紅棗10枚 水煎服。能使白帶減少,尿頻,腰竣等癥狀好轉(zhuǎn),局中病灶消失。
49、《金匱要略》小半夏加茯苓湯 記載:茯苓治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,眩悸者:半夏一升,生姜半斤,茯苓三兩(一法四兩)。上三味,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,分溫再服。
50、茯苓用于心悸,失眠等癥茯苓能養(yǎng)心安神,故可用于心神不安、心悸、失眠等癥,常與人參、遠(yuǎn)志、酸棗仁等配伍。
51、茯苓治淋巴肉瘤:茯苓、丹參、生牡蠣各30克,鱉甲15克,郁金、枳殼、白術(shù)、柴胡、紅花、五靈脂、雞內(nèi)金、白芍各9克,木香、砂仁各6克,甘草4.5克水煎服。可使癥狀緩解,3個月后有片顯示淋巴結(jié)縮小。
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,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——促進(jìn)腸胃蠕動,增強(qiáng)消化能力 。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?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?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(wǎng)一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