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眾健康網(wǎng),分享健康養(yǎng)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

首頁 > 人群 > 幼兒 > 不同年齡生長標準是怎樣的?帶孩子常有哪些錯誤?[圖]

不同年齡生長標準是怎樣的?帶孩子常有哪些錯誤?[圖]

大眾健康網(wǎng) 2019-11-26 19:00 生長嬰幼兒發(fā)育

寶寶的年齡在長到兩歲半的時候,身體的各項機能都有了很大的發(fā)展,身體的機能也都有了很大的完善,寶寶的腿部肌肉也有了很大的程度的提升,所以,對于寶寶的身體各項機能的鍛煉也要有計劃的進行,而寶寶的生長發(fā)育的標準是怎樣的,爸爸媽媽們都了解嗎?

不同年齡生長標準是怎樣的?帶孩子常有哪些錯誤?(1)

1、不同年齡的生長標準

1—3個月

1、體格生長

此期是小兒體格生長最為迅速的時期,體重平均每月增加750-1000克,身長平均每月增加2.5-3.0厘米。

1-3個月男童體格發(fā)育

月齡體重(千克)身長(厘米)頭圍(厘米)胸圍(厘米)

1個月5.2257.038.238.0

2個月6.3760.740.040.4

3個月7.2363.541.342.1

1-3個月女童體格發(fā)育

月齡體重(千克)身長(厘米)頭圍(厘米)胸圍(厘米)

1個月4.9156.337.537.3

2個月5.8259.339.039.2

3個月6.5561.940.340.7

2歲半男女寶寶的發(fā)育標準:

如何給寶寶量身高(身長)

身高(身長)是孩子骨骼發(fā)育的一個主要指標,它包括頭、脊柱和下肢長的總和。身高的增長速度和體重一樣也是年齡越小增長越快。在生后第一個月,寶寶身體可長高5厘米左右。在生后頭三個月,身長平均每月增加2.5厘米。

3歲以下的小兒應躺著測身長,在醫(yī)院有特定的量板測量小兒的身長。測量前先脫去孩子的鞋、襪、帽、外衣褲及尿布。讓小兒仰臥在量板的底板中線上,頭接觸頭板,面向上。測量者站在孩子的右側,用左手按直小兒的雙膝部,使兩下肢伸直、并攏并緊貼量板的底板;右手移動足板,使其緊貼小兒的足底,讀取身長的刻度。在家里,如果沒有量板,也可讓小兒躺在桌上或木板床上,在桌面或床沿貼上一軟尺。在小兒的頭頂和足底分別放上兩塊硬紙板,測量方法和醫(yī)院量板的量法一樣,讀取頭板內(nèi)側至足板內(nèi)側的長度,即為小兒的身長。測量身長時需注意足板一定要緊貼小兒的足底,而不能只量到腳尖處,否則,會使測得的身長大于其實際身長。

3歲以上的小兒可站著測身高??捎蒙砀哂嫽驅⑵こ哚斣趬ι线M行測量。小兒直立,背靠身高計的立柱或墻壁,使兩足后跟、臀部、雙肩及頭部均接觸到立柱或墻壁,兩手垂直于身體兩側,兩膝站直,不能彎曲,足跟并攏,足尖稍分開,兩眼平視正前方,頭不能上仰或俯視。用一橫木板緊壓頭頂,讀取數(shù)值,即為身高。

孩子將來能長多高是每位家長關心的問題。人的身高受很多因素影響,如遺傳、內(nèi)分泌、營養(yǎng)、疾病以及活動鍛煉等等。一般來講,5歲以前,孩子的身高受遺傳的影響不大,主要受營養(yǎng)、慢性疾病和內(nèi)分泌因素的影響。5歲以后,遺傳因素起一定的作用,父母高大的,孩子一般也長得較高。但也有不少矮個子的父母其子女身高遠超過父母的,這說明除了遺傳因素外,環(huán)境因素也很重要,保證寶寶合理營養(yǎng),充足的睡眠,一定的活動量,促使孩子健康生長。

如何給寶寶稱體重

體重是兒童的健康標志,是判定小兒體格發(fā)育和營養(yǎng)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。一個正常的小兒體重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增加的,年齡越小體重增加越快,而且還有一定的規(guī)律。一個足月新生兒的平均體重為3千克左右;在2.5-4.0千克之間均屬正常范圍。幾乎每個新生兒在生后的最初2-3天內(nèi),都會出現(xiàn)體重下降的現(xiàn)象,這叫生理性體重下降。生理性體重下降一般在生后3-5天降至最低點,下降幅度可達出生時體重6%~9%,但最多不超過出生體重的10%。以后隨著吃奶量的增加體重逐漸增加,大多在生后第7-10天內(nèi),體重可恢復到出生時水平。到滿月時,新生兒體重能增加1000克左右。在生后的頭三個月,體重增加迅速,平均每月增加750克左右。

給寶寶稱體重的方法有幾種,也很簡單,可在家中進行。

(1)先用小被單將孩子兜住,用稱稱重,然后減去小被單及包括尿布在內(nèi)的一切衣物重量,即為嬰兒體重。

(2)家長抱著嬰兒站在磅秤上稱體重,減去大人的體重,即為嬰兒體重。

測體重時應注意,在測量前最好空腹,排去大小便,盡量嬰兒脫去衣褲、鞋帽、尿布等,僅穿單衣褲;所測得的數(shù)據(jù)應減去嬰兒所穿的衣物及尿布的重量。

每次測得的寶寶體重都應作記錄,在注意寶寶體重是否達到參考標準的同時,還應注意體重增長的速度。有的小寶寶出生體重比較輕,但其增長速度已達到甚至超過正常水平,盡管測得的體重還沒有達到參考標準,家長大可不必擔心,因為寶寶不但生長健康,還在努力“趕上生長”呢。相反,有些寶寶雖然測得的體重尚符合參考數(shù)值,但增長速度比較慢,倒要認真尋找一下原因,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。

如何測量寶寶的頭圍

頭圍是反映腦的發(fā)育,腦容量的大小也是體格發(fā)育中的一項重要指標。嬰兒出生后頭兩年大腦的發(fā)育迅速,頭圍增長也很快。二歲以后頭圍的長速逐漸減慢。出生時頭圍平均34厘米,出生頭三個月頭圍平均每月增加1.5厘米。

測量頭圍時選用一軟尺,用左手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在左側眉毛的上緣,然后緊貼皮膚經(jīng)過枕骨結節(jié)最高點繞頭圍一圈回至零點,讀取的數(shù)值即是頭圍。

頭圍的大小也象體重、身高一樣有個正常范圍,并不是象有些人認為的那樣,頭大肯定大腦發(fā)達,小孩聰明,這是不正確的。如果一個小兒出生時頭圍正常約為34厘米左右,到3個月時頭圍迅速長到42厘米時,這就要懷疑是否有腦積水、佝僂病或其他疾病。如果一個小兒出生時頭圍就比正常小。

溫馨提示:

1.盡早糾正斜視有斜視的嬰兒,在3歲以前矯正了斜視,其立體感就能恢復,如果錯過這個時機,就會成為永久性的立體盲。

2.規(guī)律的生活習慣帶給寶寶安全感:規(guī)律的生活習慣不但有益于寶寶的身體健康,更有助于寶寶心理發(fā)展。有規(guī)律的生活讓寶寶覺得外界是他所熟悉的、了解的、可以掌控的,有助于建立寶寶的安全感。

3.給寶寶積極的評價:這么大的寶寶非常關注周圍人對他的評價,如果聽到夸獎或鼓勵,寶寶會很開心,如果總是聽到指責,寶寶會覺得沮喪,同時喪失自信心,放棄努力。

如果寶媽發(fā)生寶寶的發(fā)育情況有稍微差異,家長不要過分擔心,事實上,發(fā)育的差異跟寶寶本身體質、生活環(huán)境以及飲食習慣都是息息相關的。如果出現(xiàn)明顯異常,家長應及時帶寶寶就醫(yī),排除疾病的存在的可能性。

2、帶孩子常有哪些錯誤

1.吃飯時,喂一口飯就一口水。嬰幼兒吃飯讓很多父母頭疼,為了讓孩子盡快吃完,有些父母在喂飯時會時不時地給孩子喂一口水。

這種做法很不可取,一方面,食物沒有經(jīng)過牙齦磨碎或牙齒充分咀嚼,只靠胃液,很難消化。如果擔心小寶寶消化不了,可以把飯做得細軟些,也別邊吃邊喂水。另一方面,喂飯剝奪了孩子自主進食的機會。一般來說,10個月左右的嬰兒,由于大動作和精細動作融合發(fā)展,開始嘗試抓取食物送進嘴里。1歲后,寶寶會試著用勺子來吃東西,但精細動作還在發(fā)展期,腦和手的配合還不一致,無法完成連貫的吃飯動作,經(jīng)常把食物撒得滿身或滿地都是。2歲左右的孩子初步具有獨立進餐的能力。因此,從添加輔食開始,就要讓孩子學用餐椅,自主進食。家長不用多加干涉,把吃飯衣給穿好,飯后打掃衛(wèi)生即可。

2.時刻守著,破壞孩子直覺。1歲后,寶寶學會走路、跑跳,家長總是擔心他會磕磕碰碰,恨不得時刻張開雙臂圍在孩子周邊。

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,0~2歲的孩子通過感覺和動作來認識世界。孩子有自我保護的本能,著名的“視崖”實驗表明,6個月的孩子就可以在爬到視覺懸崖的時候,停止往前爬。嬰兒能夠衡量自身與環(huán)境的關系,保護并做出有益于自己的行為。所以,家長不必過于緊張,把家里的危險物品收起來,給孩子一個相對安全和寬松的環(huán)境,讓孩子多嘗試,感受世界。

3.穿太多,孩子更容易感冒。網(wǎng)上流傳這樣一個段子: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。說的是很多父母怕孩子著涼,總是會下意識地給孩子多穿衣服。

事實上,孩子新陳代謝旺盛,而且經(jīng)?;顒?,會比大人更抗凍。特別是嬰兒的體溫調(diào)節(jié)中樞未成熟,體溫易受外界環(huán)境影響,穿的過多,身體被限制在厚厚的衣服里,產(chǎn)生的熱量無法散發(fā),長久的高溫易導致高熱、脫水、缺氧、甚至昏迷等癥狀,出現(xiàn)“捂熱綜合征”。稍大些的孩子,穿得太多,運動出汗后受涼,更容易感冒。身體總是處于汗?jié)竦臓顟B(tài),更容易堵塞汗管,造成痱子、濕疹等。正確判斷孩子冷熱的方法是,用手摸后頸部和背部溫度,以不冷且微微發(fā)熱為宜。

4.孩子玩得正起勁,給他喂口東西、喝口水,影響注意力發(fā)展。有些爺爺奶奶尤其喜歡在孩子玩得專注的時候,給他喂口東西、喝口水,或不停地在旁邊提醒“注意安全?。 薄靶⌒陌?!”……

這樣做不僅容易造成孩子吃飯沒規(guī)律,還會影響注意力。0~3歲孩子注意力維持時間很短,多由刺激物本身特點引起,且難以同時注意很多事物,如果常被打斷,日后就很難集中注意力,上學后學習成績勢必會受影響。幫助孩子逐漸養(yǎng)成自主且規(guī)律的進食習慣,不追著孩子喂東西吃。在孩子專注一件事的時候,盡量不打擾。

5.總對孩子說“不要”、“不許”。很多父母的口頭禪就是這也不許動,那也不能碰。

“不”是最簡單直接的指令,用在對危險行為的緊急制止上,而不能頻繁地運用在親子互動上,頻繁的“不要”、“不行”之類的否定詞,會使孩子產(chǎn)生不被接納的感受。嘗試將所有“不許”的指令轉化為“可以”的積極、正面的論述。比如看到孩子在墻上涂鴉,別說“不許在墻上亂畫”,換成“我們一起在這張紙上畫畫,好嗎?”

6.對寶寶缺乏尊重。很多成年人喜歡逗弄小孩兒:“寶寶給阿姨跳個舞!”“把你的糖給叔叔吃吧!”……

2歲左右,孩子就會發(fā)展出尷尬、羞恥、內(nèi)疚等自我意識情緒。內(nèi)疚和羞恥被稱為自我評價性情緒,經(jīng)常逗弄孩子,對孩子缺乏尊重,容易使他產(chǎn)生負面的自我評價情緒,感到缺乏自我價值,從而影響自尊、自信的發(fā)展。

聰明的家長不強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,不“貼標簽”,不亂作評價,承認每個孩子的不同,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,答應孩子的事情努力做到。當孩子被他人逗弄時,家長更要溫和而堅定地制止。

7.不接納孩子的情緒。當孩子摔倒了,很多父母會說:“寶寶不疼,要勇敢??!”甚至有的家長喜歡嚇唬孩子“你再哭,媽媽就不要你了!”

情緒沒有好壞之分,每種情緒都有其意義。孩子不會用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,往往容易焦慮,如果情緒常被壓抑,孩子就很難建立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。很多人成年后也不會表達情緒,采用發(fā)脾氣或者冷暴力的方式來處理。父母首先要認同和接納孩子的情緒,然后用共情的方式幫孩子識別并表達情緒,當他的情緒被接納后,往往會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。

最新文章

  • 運動
  • 膳食
  • 醫(yī)學
  • 美容
  • 心理
  • 人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