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骨折患者可能都會吃些骨頭湯之類的食物,大家會認為骨折就是骨頭受損,所以要以形補形,但是其實未然。因為有的時候要注意補鈣的時間,雖然骨頭湯營養(yǎng)豐富,但是是否適合骨折患者食用呢?那么,一般骨折患者補鈣方面有哪些誤區(qū)呢?
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,有人以為骨折以后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愈合。但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增加鈣的攝入量并不能夠加速斷骨的愈合,而對于長期臥床的骨折病人,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,而同時伴有血磷降低。
所以,對于骨折病人來說,要根據(jù)病情按醫(yī)生囑咐,合理補鈣且加強功能鍛煉,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利用,加速斷骨的愈合。尤其對于骨折后臥床期間的病人,盲目地補充鈣質,并無裨益。
有些人認為,骨折后多吃肉骨頭,可使骨折早期愈合,其實不然。
受損傷后骨的再生主要依靠骨膜、骨髓的作用,而骨膜、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,才能更好地發(fā)揮作用,而肉骨頭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鈣。若骨折后大量攝入,就會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,導致骨質內有機質的比例失調,會對骨折的早期愈合產(chǎn)生阻礙作用。
但新鮮的肉骨頭湯味道鮮美,有刺激食欲作用,少吃無妨。
骨折病人,常伴有局部水腫、充血、出血、肌肉組織損傷等情況。機體本身對這些有修復能力,而機體修復組織,長骨生肌,骨痂形成,化瘀消腫的原料就是靠各種營養(yǎng)素。由此可知保證骨折順利愈合的關鍵就是營養(yǎng),所以骨折患者忌偏食。
大量攝取白糖后,將引起葡萄糖的急劇代謝,從而產(chǎn)生大量的代謝中間物質,如丙酮酸、乳酸等。這時堿性的鈣、鎂、鈉等離子,便會立即被調動參加中和作用,以防止血液出現(xiàn)酸性。鈣離子如此大量消耗,將不利于骨折病人的康復。
同時,過多的白糖亦會使體內維生素B1的含量減少。這是因維生素B1是糖在體內轉化為能量時必需的物質。維生素B1不足,大大降低神經(jīng)和肌肉的活動能力,亦影響功能的恢復。所以,骨折病人忌攝食過多的白糖。
骨折初期,局部發(fā)生內出血,積血瘀滯,出現(xiàn)腫脹、疼痛,此時服用三七片能收縮局部血管,縮短凝血時間,增加凝血酶,非常恰當。
但骨折整復一周以后,出血已停,被損組織開始修復,而修復必須有大量的血液供應,若繼續(xù)服用三七片,局部的血管處于收縮狀態(tài),血液運行就不暢,對骨折愈合不利。
當然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,應該合理補充營養(yǎng),以使身體充分獲得各種營養(yǎng)素,這樣才有利于康復。
手術或受傷后(例如骨折)蛋白質的流失加速,應多選擇高生理價值的蛋白質食物。
例如:牛奶(脫脂或低脂牛奶)、蛋、瘦肉、魚、家禽類(去皮)等來補充營養(yǎng)。
素食者可以選用黃豆及其制品來補充植物性蛋白質。
補充鋅、鐵、錳等微量元素。這些元素有的參與組成年人體代謝活動中的酶,有的是合成骨膠原和肌紅蛋白的原料,有助體內膠原蛋白的合成,增加抵抗力。
動物肝臟、海產(chǎn)品、黃豆、葵花籽、蘑菇中含鋅較多;動物肝臟雞蛋、豆類、綠葉蔬菜、小麥面粉中含鐵較多;麥片、芥菜、蛋黃、乳酪中含錳較多。
為加速傷口的愈合、增加對傳染病的抵抗力,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。
例如:水果、深綠色及黃紅色蔬菜,如柑橘類、檸檬、蕃茄等。
骨折病人應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,因為維生素D在人體內對于幫助骨骼鈣化、促進鈣的利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。
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:蛋黃、牛奶、動物的肝臟(如豬肝、牛肝)、魚肝油等。此外,日光可活化皮膚內的維生素D,所以時常照射陽光也是獲得維生素D的好方法。
臥床骨折病人,尤其是脊柱、骨盆及下肢骨折病人,行動十分不便,因此就盡量少喝水,以減少小便次數(shù),如此雖小便次數(shù)減少,但更大的麻煩也產(chǎn)生了。
如臥床病人動少,腸蠕動減弱,再加上飲水減少,就很容易引起大便秘結。長期臥床,小便潴留,也容易誘發(fā)尿路結石和泌尿系感染。所以,臥床骨折病人想喝水就喝,不必顧慮重重。
水分可以調節(jié)體溫、幫助消化吸收、運送養(yǎng)分、預防及改善便秘。
(1)判斷骨折:首先要考慮傷者受傷的原因,如果是車禍傷、高處墜落傷,機器的絞傷等原因時,一般骨折的可能性很大;其次要看一下傷者的情況,如傷肢出現(xiàn)反常的活動,腫痛明顯,則骨折的可能性很大;如骨折端已外露,肯定已有骨折。在判斷不清是否有骨折的情況下,應按骨折來處理。
(2)封閉傷口:對骨折伴有傷口的病人,應立即封閉傷口。最好用清潔、干凈的布片、衣物覆蓋傷口,再用布帶包扎,包扎時不宜過緊,也不宜過松,過緊時會導致傷肢的缺血壞死;過松時起不到包扎作用,同時也起不到壓迫止血的作用。如有骨折端外露,注意不要將骨折端放回原處,應繼續(xù)保持外露,以免引起深部感染;如將骨折端放回原處,應給予注明,并在后送時向醫(yī)生交待清楚。
(3)止血:用手壓迫止血。如出血量較大,應以手將出血處的上端壓在鄰近的骨突或骨干上。用清潔的紗布、布片壓迫止血,再以寬的布帶纏繞固定,要適當用力但又不能過緊。不要用電線、鐵絲等直徑細的物品止血。如有止血帶,可用止血帶止血;如無止血帶可用布帶。上肢出血時,止血帶應放在上臂的中上段,不可放在下1/3或肘窩處,以防損傷神經(jīng);下肢止血時,止血帶宜放在大腿中段不可放在大腿下1/3、膝部或腿上段。傷止血帶時,要放置襯墊。上止血帶的時間上肢不超過1小時,下肢不超過1個半小時。
(4)臨時固定:傷肢的位置盡可能保持傷肢于傷后位置,不要任意牽拉或搬運病人。固定器材的選擇最好用夾板固定,如無夾板可就地取材。在山區(qū)可用木棍、樹枝,在工廠可用紙板或機器的桿柄;在戰(zhàn)地可用槍支;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,可利用自身固定,如上肢可固定在軀體上,下肢可利用對側固定,手指可與鄰指固定。
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,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——促進腸胃蠕動,增強消化能力 。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?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?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(wǎng)一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