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眾健康網(wǎng),分享健康養(yǎng)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

首頁 > 健康 > 疾病百科 > 怎樣預防夏天食物中毒?夏季食物中毒預防知識[圖]

怎樣預防夏天食物中毒?夏季食物中毒預防知識[圖]

大眾健康網(wǎng) 2019-12-02 16:52 夏天食物中毒預防

夏天溫度通常都比較高,一些食物耐不住往往就容易出現(xiàn)腐敗變質(zhì)的情況,而人們一旦食用后就會出現(xiàn)食物中毒的情況。因此掌握夏天預防食物中毒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。那么夏季食物中毒預防知識?怎樣預防夏天食物中毒?預防夏季食物中毒的方法是什么?

怎樣預防夏天食物中毒?夏季食物中毒預防知識(1)

1、夏季食物中毒預防知識,怎樣預防夏天食物中毒,預防夏季食物中毒

(1)注意挑選和鑒別食物

不要購買有毒食物,如河豚,野生毒蘑菇,未加工的木薯,苦杏仁,發(fā)芽土豆,高溫熬煉的食油或過期變質(zhì)食品,更不要購買或吃病死的家畜家禽類,對不熟悉的動物,植物也不要隨意購買。

(2)注意飲食衛(wèi)生

在烹制或制作食品時,若是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凈,消毒;烹調(diào)蔬菜前最好用水浸泡半小時以上,并在炒前用開水過一遍;對食物中可能含有毒素的部分要除掉,如土豆的芽眼和發(fā)綠部分,花生,大米被黃曲霉污染的部分。

(3)妥善保存放置食物

要按照低溫要求儲存食物,控制微生物繁殖。生熟食物要分開存放,且不應放置過久,更不能將食物和劇毒藥物放在一起,食物要防止蒼蠅,老鼠等害蟲叮抓,因為這些害蟲接觸過的食物常被細菌病毒感染,人食用后容易發(fā)生中毒。

(4)食物要煮熟再食用

有的食物,尤其是肉類食物在吃之前要加熱或高壓處理,防止外熟內(nèi)生。

充分加熱可以殺死細菌,防止細菌性食物中毒;此外有的食物本身含有毒素,充分加熱可以將這些毒素破壞掉。

(5)食物中毒要對癥治療

蘑菇中毒

食用蘑菇中毒要立即催吐,洗胃,導瀉,對中毒不久而無明顯表現(xiàn)的嘔吐者,水是解毒良藥,即先讓中毒者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,以減少毒素吸收,也可以先用手指,筷子等刺激中毒者舌根部催吐。

扁豆中毒

扁豆如果加工不到位也容易引起中毒,食用急火炒或是涼拌扁豆發(fā)生中毒者居多,如果吃了加熱不透的扁豆,半小時到幾小時以內(nèi)就會發(fā)生中毒,表現(xiàn)為惡心嘔吐,白細胞增高,可以使用甘草,綠豆適量煎湯當茶飲,有一定的解毒功效。

細菌性食物中毒

食物在制作加工,儲運,出售過程中處理不當或是保存不當,會被細菌污染,吃了被細菌污染的食物如果發(fā)生細菌性食物中毒,可以用一匙生姜汁加糖沖服,止住嘔吐;或者用4到5瓣生大蒜,每天生吃2到3次,同時在身體恢復前少吃或不吃油膩食物。

2、食物中毒吃什么解毒

(1)牛奶

牛奶可以保護胃黏膜,減少有毒物質(zhì)對胃黏膜的刺激。因為牛奶是高蛋白食物,其中有的蛋白質(zhì)可以和毒素形成一種不容易被人體吸收物質(zhì),從而起到解毒的作用。所以,食物中毒后喝點牛奶,能幫助解毒。

(2)雞蛋清

食物中毒后,也可以口服生雞蛋清,可以稀釋毒液和解毒。因為雞蛋清中含有大量蛋白質(zhì),可使毒素與蛋清反應,減少與機體組織的接觸,進而減輕毒性,并保護胃黏膜。

(3)茶葉

茶葉的解毒作用,早在《神能農(nóng)本草》中就有記載?,F(xiàn)代醫(yī)學認為,茶葉具有加快體內(nèi)有毒物質(zhì)排泄的作用,這與其所含茶多酚、多糖和維生素C的綜合作用是分不開的。所以,食物中毒后,可生嚼幾口茶葉,有助于解毒。

(4)綠豆

綠豆也有解毒的功效,因為綠豆中的綠豆蛋白、鞣質(zhì)和黃酮類化合物可與有毒物質(zhì)結(jié)合形成沉淀物,使之減少或失去毒性,并不易被胃腸道吸收。因此,食物中毒后,可以食用綠豆,可用綠豆60克,生甘草15克,加水適量煎煮所得湯汁頻頻代茶飲用。

(5)大蒜

大蒜也是常見的解毒食物。將大蒜去皮,置于沙鍋中,密封,用文火燒黑研末,1次3瓣,1日3次,用水服,可解食物中毒。

(6)食醋

食醋具有一定的殺菌、抑菌、解毒能力。對于腹瀉也有一定的防治功效,所以在家里吃了過期變質(zhì)的食物時,可先用食醋加開水沖服,有助于解毒。

(7)食鹽

如果在吃下食物時間的一至二小時內(nèi)出現(xiàn)食物中毒癥狀,可喝食鹽水解毒,或者采取食鹽水催吐的方法,將有毒的食物排除,以減輕中毒。具體操作方法為:用二十克食鹽加入200ml的溫水中,冷卻后一次性飲用,如沒有嘔吐可多喝幾次,以達到迅速催吐的目的。

(8)冬瓜

冬瓜性味甘寒,無毒,如誤食河豚中毒或煤氣引起中毐時,將鮮冬瓜去皮,用冷水洗凈,搗取冬瓜汁后頻頻飲用,能促進毒素的排除。

最新文章

  • 運動
  • 膳食
  • 醫(yī)學
  • 美容
  • 心理
  • 人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