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眾健康網(wǎng),分享健康養(yǎng)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

首頁 > 膳食 > 食品安全 > 常見食物的搭配禁忌是什么?對健康不利的飲食搭配有哪些?[圖]

常見食物的搭配禁忌是什么?對健康不利的飲食搭配有哪些?[圖]

大眾健康網(wǎng) 2019-11-25 17:49 飲食搭配膳食養(yǎng)生

在生活中中有一些搭配飲食吃法,但是不少食物單獨吃營養(yǎng)價值很高,但是搭配一些食物食用卻對健康不利,因此吃食物之前一定要了解搭配禁忌,那么常見食物的搭配禁忌是什么?對健康不利的飲食搭配有哪些?下面就來詳細了解幾種常見食物的搭配禁忌吧。

常見食物的搭配禁忌是什么?對健康不利的飲食搭配有哪些?(1)

1、常見食物的搭配禁忌

一、紅棗

大棗最突出的特點是維生素含量高,能補脾和胃,益氣生津,滋心潤肺,養(yǎng)血安神,悅顏色,通九竅,助十二經(jīng),和百藥。但肝炎患者忌食大棗。

1、紅棗+蔥:易導致消化不良

大棗補脾和胃,大蔥可刺激消化液的分泌,但是兩者結合起來就是導致脾胃不和,易導致消化不良。再者,中醫(yī)認為,蔥是辛熱助火的食物,棗也屬于性甘辛熱之物,二者同食,易使火氣更大。

2、大棗+動物肝臟:破壞維生素

大棗不應和動物肝臟同時食用。動物的肝臟富含銅、鐵等元素,這些金屬離子極易使其它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C氧化而失去功效。故大棗不應和動物肝臟同時食用。

3、紅棗+玄參:功能相克

玄參具有非常好的清熱去火、排毒解毒的作用,能夠預防和緩解發(fā)燒、咽喉腫痛等情況。由于它屬于寒性食物,因此可以預防和治療溫熱病。大棗味甘性溫,具有補脾和胃、益氣生津等作用。不能和紅棗一起吃,因為二者的功效和作用完全相反。

4、紅棗+鯰魚:導致頭發(fā)脫落

鯰魚和紅棗同食,會導致頭發(fā)脫落,能用蟹解毒。所以,食用紅棗的同時,不能進食鯰魚。

5、紅棗+蝦皮:一起吃會中毒

蝦皮和紅棗同食會中毒。所以,食用紅棗會時,不能同時進食蝦皮。

二、橘子

橘子含有豐富的糖類,即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,維生素、蘋果酸、檸檬酸、蛋白質(zhì)、脂肪、食物纖維以及多種礦物質(zhì)等。中醫(yī)認為,橘子性溫,多吃易上火,特別是屬于陰虛陽盛體質(zhì),最好少吃。

1、橘子+黃瓜:破壞維生素

黃瓜中的維生素C分解酶會破壞橘子中所含的多種維生素,而使橘子的營養(yǎng)價值降低。

2、橘子+蟹:影響吸收

柑橘與蟹不可同食,蟹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(zhì),而橘子含果酸較多。水果中的果酸可使蛋白質(zhì)凝固,影響蛋白質(zhì)的消化吸收。

3、橘子+牛奶:腸胃不適

牛奶里面的蛋白質(zhì)會與橘子里面的過酸和維生素C發(fā)生反應,會凝結成塊狀,影響腸胃的消化吸收,還很容易引起腹脹、腹痛、腹瀉等不適癥狀。

4、橘子+肝臟:破壞維生素

柑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,動物的肝臟富含銅、鐵等離子。若將兩者同時食用,銅、鐵等離子極易使柑橘中的維生素C氧化,從而失去原有營養(yǎng)價值。

5、橘子+蘿卜:導致甲狀腺腫

因為吃蘿卜后人體會迅速產(chǎn)生一種叫做硫酸鹽的物質(zhì),并且代謝產(chǎn)生一種抗甲狀腺的物質(zhì)――硫氰酸。如果此時食用橘子的話,會使橘子中的類黃酮物質(zhì)在腸道就被分解,轉(zhuǎn)化成羥苯甲酸和阿魏酸,會促進硫氰酸對甲狀腺的抑制作用,導致甲狀腺腫。

三、馬鈴薯

馬鈴薯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鈣、鉀等微量元素,不但營養(yǎng)豐富,而且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。馬鈴薯能使人身材變得苗條起來,不但能減肥,還有保持血管彈性、排鈉保鉀的功效。一般人均可食用馬鈴薯,想減肥的人尤其應該吃馬鈴薯。不過孕婦慎食馬鈴薯,以免增加妊娠風險。

1、馬鈴薯+番茄:腹瀉、腹痛、消化不良

馬鈴薯會在人體胃腸中產(chǎn)生較多的鹽酸,而番茄在很強的酸性環(huán)境中會產(chǎn)生不溶于水的沉淀,進而影響食欲,造成腹瀉、腹痛與消化不良。

2、馬鈴薯+香蕉:長斑、發(fā)胖

兩者一起吃很有可能使臉部生斑?,F(xiàn)代營養(yǎng)學以為,香蕉和馬鈴薯都包含大量碳水化合物,常常一起食用反而容易使人發(fā)胖。

3、馬鈴薯+柿子:不易消化,易得結石

馬鈴薯中的淀粉和柿子中的鞣酸在胃酸的功效下會發(fā)生凝聚,形成不容易消化的物質(zhì),導致腹痛、腹脹,甚至會造成結石。

4、馬鈴薯+石榴:

馬鈴薯富含淀粉,而且是抗性淀粉,抗性淀粉通俗地說就是比較難消化的淀粉種類,它在胃里面停留時間比較長,所以食用后比較容易腹脹,有些人容易燒心反胃嘔酸水。這種情況下,如果再進石榴本身會有促進胃酸分泌的食物,會加重燒心的癥狀,甚至出現(xiàn)中毒現(xiàn)象,建議可以用韭菜水解毒。

四、蜂蜜

蜂蜜是養(yǎng)生養(yǎng)顏必備佳品,蜂蜜是一種天然食品,味道甜蜜,所含的單糖,不需要經(jīng)消化就可以被人體吸收。天然蜂蜜溫潤,保護腸道粘膜,沖服蜂蜜水有潤腸通便效果。蜂蜜中抗氧化成分很高,能起到抗衰老、抗癌作用,蜂蜜外敷更能去皺祛斑。

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蜂蜜,但糖尿病人、嬰兒忌食蜂蜜。

1、蜂蜜+韭菜:導致腹瀉

蜂蜜不能與韭菜一起吃。韭菜含維生素C豐富,容易被蜂蜜中的礦物質(zhì)銅、鐵等離子氧化而失去作用。另外,蜂蜜可通便,韭菜富含纖維素而導瀉,一起吃容易引起腹瀉。

2、蜂蜜+豆?jié){:難以吸收

豆?jié){蜂蜜不宜沖食,豆?jié){蛋白質(zhì)含量比牛奶還高,而蜂蜜主要含有75%左右葡萄糖和果糖,還含少量有機酸,兩者沖兌時,有機酸與蛋白質(zhì)結合產(chǎn)生變性沉淀,不能被人體吸收。

3、蜂蜜+豆腐:導致腹瀉

蜂蜜不能與豆腐一起吃。豆腐味甘、咸,性寒,能清熱散血,與蜂蜜一起吃易導致腹瀉。同時蜂蜜中的多種酶類,豆腐中的多種礦物質(zhì)、植物蛋白、有機酸等,二者一起吃不利于人體的生化反應。

五、雞蛋

雞蛋幾乎含有人體必需的所有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,如蛋白質(zhì)、脂肪、卵黃素、卵磷脂、維生素和鐵、鈣、鉀,被人們稱作“理想的營養(yǎng)庫”。每天食用一個雞蛋可以達到長壽的目的。雞蛋中富含鐵元素,可以使人面色紅潤,皮膚呈現(xiàn)光澤感?;几邿帷⒏篂a、肝炎、腎炎、膽囊炎、膽石癥之人忌食雞蛋,老年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冠心病人,宜少量食用雞蛋。

1、雞蛋+豆?jié){:不利于蛋白質(zhì)吸收

雞蛋與豆?jié){同食不宜,因為生豆?jié){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,它能抑制人體蛋白酶的活性,影響蛋白質(zhì)在人體內(nèi)的消化和吸收,雞蛋的蛋清里含有粘性蛋白,可以同豆?jié){中的胰蛋白酶結合,使蛋白質(zhì)的分解受到阻礙,從而降低人體對蛋白質(zhì)的吸收率。

2、雞蛋+味精:破壞鮮味谷氨酸攝入過多

雞蛋本身含有許多與味精成份相同的谷氨酸,所以炒雞蛋時放味精,不僅不能增加鮮味,反而會破壞和掩蓋雞蛋的天然鮮味。而且谷氨酸攝入過量,對消化及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不好。

3、雞蛋+兔肉:導致腹瀉

雞蛋與兔肉同吃不宜,兔肉味甘寒酸冷,雞蛋甘平微寒,二者都含有一些生物物質(zhì),共食會發(fā)生反應,刺激腸胃道,引起腹瀉。

4、雞蛋+茶:便秘、增加有毒物質(zhì)

吃完雞蛋后不要立即飲茶,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,鞣酸與蛋白質(zhì)合成具有收斂功能的鞣酸蛋白質(zhì),使腸蠕動減慢,從而延長糞便在腸道內(nèi)滯留的時間,不但易造成便秘,而且還增加有毒物質(zhì)和致癌物質(zhì)被人體吸收的可能,危害人體健康。

2、吃雞蛋禁忌須知

1、吃完雞蛋后不要立即吃糖

雞蛋不可以跟味精一起煮,相信很多主婦都已經(jīng)知曉。但是你可能不知道,雞蛋不可以跟糖一起煮或者吃雞蛋后吃糖也是不行的。

很多地方有吃糖水荷包蛋的習慣,其實,那會使雞蛋蛋白質(zhì)中的氨基酸形成果糖基賴氨酸的結合物。而這種物質(zhì)不易被人體吸收,所以會對健康會產(chǎn)生不良作用。

2、吃完雞蛋后不要立即飲茶

有很多人喜歡在吃完雞蛋后用茶水解膩。特別是那些喜歡喝早茶醒神的人。但是這個時候,其實你忽略了一點,就是吃完雞蛋后喝茶會有害健康。

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,鞣酸與蛋白質(zhì)合成具有收斂性的鞣酸蛋白質(zhì),使腸道蠕動減慢,延長了糞便在腸道內(nèi)滯留的時間,不但易造成便秘,而且還增加有毒物質(zhì)和致癌物質(zhì)被人體吸收的可能性,危害人體健康。

3、吃完雞蛋后不要立即喝豆?jié){

每天早晨,做媽媽的都會為孩子精心準備早餐。希望孩子可以在清晨得到充足的營養(yǎng)。所以很多媽媽都會在豆?jié){中打入雞蛋花?;蛘咴诤⒆映酝觌u蛋后讓孩子用豆?jié){解渴。

其實,單獨飲用有很強滋補作用的豆?jié){含有一種特殊物質(zhì)叫胰蛋白酶,它與蛋清中的卵松蛋白相結合,會造成營養(yǎng)成分的損失,降低二者的營養(yǎng)價值。

4、別吃未煮熟的雞蛋

雞蛋蛋白含有抗生物素蛋白,會影響食品中生物素的吸收,使身體出現(xiàn)食欲不振、全身無力、肌肉疼痛、皮膚發(fā)炎、脫眉等癥狀。雞蛋中含有抗胰蛋白酶,影響人體對雞蛋蛋白質(zhì)的消化和吸收。未熟的雞蛋中這兩種物質(zhì)沒有被分解,因此影響蛋白質(zhì)的消化、吸收。

雞蛋在形成過程中會帶菌,細菌會穿過蛋殼上的小孔,進入蛋內(nèi),而未熟的雞蛋又不能將細菌殺死,輕則會引起腹瀉。因此雞蛋要經(jīng)高溫煮后再吃,不要吃未熟的雞蛋。

最新文章

  • 運動
  • 膳食
  • 醫(yī)學
  • 美容
  • 心理
  • 人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