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眾健康網,分享健康養(yǎng)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

首頁 > 膳食 > 食品安全 > 哪些家常菜不宜放味精?炒哪些菜不用放味精?[圖]

哪些家常菜不宜放味精?炒哪些菜不用放味精?[圖]

大眾健康網 2019-11-25 18:03 味精晚餐午餐

味精是廚房中常見的一種調味品,可以讓食物吃起來更加鮮美,喝多湯中會放一些味精,不過味精要適當吃,做有些菜的時候不宜放味精,吃了對人體健康會有不利的影響,那么哪些家常菜不宜放味精?炒哪些菜不用放味精?下面為大家介紹。

哪些家常菜不宜放味精?炒哪些菜不用放味精?(1)

1、不宜放味精的家常菜

1、炒肉菜不用加味精

肉類中本來就含有谷氨酸,與菜肴中的鹽相遇加熱后,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——谷氨酸鈉。除了肉類,其他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,如雞蛋、蘑菇、茭白、海鮮等。

2、放醋的菜不能放味精

酸味明顯,醋加得比較多的菜肴不能加味精。因為味精在酸性環(huán)境中不易溶解,而且酸性越大,溶解度越低,鮮味效果越差。所以糖醋里脊、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能放味精。

3、拌涼菜不宜放味精

因為味精在溫度為80℃—100℃時才能充分發(fā)揮提鮮的作用。而涼菜的溫度偏低,味精難以發(fā)揮作用,甚至還會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,無味且掃興。如果做涼菜時非要放味精,宜用少量熱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涼菜之中。

4、調餡料不宜加味精

許多人在調餃子餡、春卷餡時,都會放點味精,這樣很不安全。味精拌入餡料后,會一起經過蒸、煮、炸等高溫過程。但是,溫度只要超過100℃,味精就會發(fā)生變性。不但會失去鮮味,還會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鈉,危害人體健康。除了不能拌餡,在制作熱菜時,也是要在菜肴即將離火時才能加入味精。

5、寶寶飲食避免放味精

每當寶寶胃口不好或因厭食而不愿吃飯時,父母往往會在菜肴中多加些味精,使得飯菜味道鮮美,來刺激寶寶的食欲,這種做法是錯誤的。

鋅是人體內重要的微量元素,具有維持人體正常生長發(fā)育的作用。而嬰幼兒一旦缺鋅,便可出現(xiàn)味覺遲鈍,甚至厭食,日久造成智力減退、生長遲緩、性晚熟等不良后果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味精(即谷氨酸鈉)進入人體后,能使血液里的鋅轉變?yōu)楣劝彼徜\,從尿中過多地排泄到體外。

6、味精用咸不用甜

在適當的鈉離子濃度下,味精的鮮味才能更突出。所以,味精的鮮味在咸味菜肴中才能有鮮美表現(xiàn),但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,不但不能增鮮,反而會抑制甜鮮的本味,并產生一股異味。所以,雞茸玉米羹、香甜芋茸等菜肴中不能加味精。

2、味精的危害是什么

1、嬰幼兒大量食用味精后,會使血液中的鋅轉變成谷氨酸鋅從尿中過量地排出體外,從而導致急性鋅缺乏。缺鋅會導致弱智、夜盲癥、性晚熟及成年侏儒癥等情況。

2、哺乳期的母親如果食用過量味精,大量的谷氨酸會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,從而導致嬰兒缺鋅。

3、過多食用味精后,人體血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就會升高,會妨礙鈣和鎂的吸收,從而造成短期的頭痛、心跳、惡心等癥狀,且對生殖系統(tǒng)也有不良影響。

4、味精食用過多,會使人產生對味精的依賴性,再吃不含味精的菜就會覺得沒有味道,還會妨礙對其他營養(yǎng)素的吸收。

3、雞精和味精比較

1、味精的成分分析

味精又稱為味素,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和食鹽,具有強效的增鮮效果,尤其是對肉類的增鮮效果明顯,食鹽在稀釋400倍之后人的舌頭就感覺不到其咸味,蔗糖在稀釋200倍之后,舌頭就感覺不到其甜味,但是味精在稀釋3000倍之后還是能感覺到其鮮味,因此,被稱為“味素”。

2、雞精的成分分析

雞精雖說名字叫做雞精,但是其與雞真沒多大關系,它主要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增加了化學調料——核苷酸,核苷酸在食用時會給人一種雞肉的鮮味,因此,被稱為“雞精”,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、核苷酸、食鹽以及少量的辛香料,是一種混合型的增鮮調味品。

3、味精和雞精哪個危害大

味精和雞精從成分上來說他們有增鮮效果的成分都是谷氨酸鈉,但是雞精加了核苷酸二鈉,還具有雞肉的鮮味,因此,增鮮效果是味精的1.5~2倍,這兩種調味品正常食用對機體都沒有毒性,同樣的量食用,味精的危害相對大一些。

4、味精和雞精中毒的癥狀

味精和雞精的中毒主要是谷氨酸鈉中毒,其癥狀是:面部充血,有辛辣灼燒感,舌根腫脹,心跳加速或異常緩慢、眩暈、頭痛、頸部堅硬、肌肉收縮、惡心、嘔吐,腸胃不適、上肢酸軟、情緒異常低落、哮喘惡化、咳嗽嚴重等。主要便面為中毒癥狀和過敏癥狀。

5、味精和雞精中毒怎么辦

味精和雞精正常使用,正常食用是不會產生任何毒素的,可放心食用,但是誤食大量的味精引起中毒時必須及時送去醫(yī)院進行特殊處理,比如洗胃、藥物中和等。

在家時吃味精中毒可大量喝水緩解中毒,也可食用塔塔粉,具有中和味精,有解毒作用。

最新文章

  • 運動
  • 膳食
  • 醫(yī)學
  • 美容
  • 心理
  • 人群